陈俊南:扎根乡土育桃李,坚守初心谱华章

作者2025-07-31 07:12:43
原出处:魅力潇湘网
阅读:

  青山如黛,泼墨成画;绿水含烟,蜿蜒如绸。

  在巍峨的白鹤岩山脚下,涟源市七星街镇仙洞中学小学部宛如一颗温润的明珠,静静依偎于自然的怀抱。

  晨光中,林间的雀鸟被孩童的笑声惊起;暮色里,琅琅书声与蝉鸣交织成诗。

  而在这幅乡村教育图景中,有一位身影始终伫立——她用28年光阴为孩子们编织梦想,用脚步丈量校园的每一寸土地,更用真心浇灌每一株稚嫩的幼苗。

  她,就是校长陈俊南,孩子们口中的“校长妈妈”。

  “孩子们的笑脸,就是我最大的动力。”这是仙洞中学小学部校长陈俊南常挂在嘴边的话。

  在乡村教育的岗位上,她已默默坚守了28年,98年娄底师范毕业,回到了自己的母校——仙洞中学。

  从仙洞中学到大木联校,从大木联校又回到仙洞中学,她的汗水洒遍了这片家乡的热土,她用脚步丈量着校园的每一寸土地,用真心守护着每一个乡村孩子的成长,只愿每个孩子的脸上绽放最真诚的笑容。

改善条件,让乡村娃有学上、上好学

  刚到仙洞中学小学部时,学校面临着教学楼老化、教学设备匮乏的困境。没有风扇,缺少窗帘,在炎热的夏季,热得孩子们头晕眼花,没办法安心学习。

  “硬件跟不上,谈何育人?”陈俊南校长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。

  她连夜找来人安装好风扇,缝制好窗帘,给每个教室安装上。

  当炎热的太阳再次烤得操场白花花的时候,教室里的风扇已转出轻快的风,淡色窗帘滤去了刺目的光。

  “现在上课像坐在树荫里呢!”四年级学生小雨仰着沾着粉笔灰的脸,眼里的光比窗外的太阳更亮。这清风与阴凉背后,是她数个夜晚在供货商与教室间穿梭的身影,鞋跟敲在石板路上,像为孩子们敲开了一扇清凉的门。

深耕教学,让优质教育扎根乡村

  “乡村学校不能只‘守摊子’,更要‘创牌子’。”陈俊南校长深知,师资是教育的核心。

  在大木联校担任校长的时候,她推行“双师”课堂,以老带新,充分发挥资深教师的传帮带的作用,手把手教新老师快速进入角色。

  很多新老师在双师课堂中迅速成长起来,成为能独当一面的骨干。

  在全校推行集体备课,备课组定期召开会议,商讨本周的教学内容,确定教学重点难点。定期举办公开课、教学研讨会,鼓励老教师传经验、年轻教师创新教法。

  在她的带动下,学校的教学质量逐年提升,吸引更多外出求学的本村孩子,在目前各校人数急剧减少的情况下,大木联校做到连续三年学生人数不减少。

  2023年,大木联校做为国家质量检测单位之一,四年级基础一直全镇垫底。当接到通知后,她立马召开教师会,利用人数少的优势,采取“承包责任制”,所有学生分到每一个老师,老师们负责抽查并进行个别辅导。

  通过两个月的努力,四年级在国家质量检测中表现优秀,向上级领导交出了满意的答卷。在这一年涟源市抽测中,大木联校六年级一跃成为全市第一,三年级名列前茅,这一切都凝聚着陈俊南校长的心血。

  更令人欣喜的是,利用大木联校的现有场地和器材,陈俊南校长带着孩子们打篮球、打羽毛球、打乒乓球,踢毽子,跳绳,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身体,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乐趣。

  课堂上,孩子们瞪大了一双双求知欲渴的眼睛,像海绵吸收水分一样贪婪地吸收知识。孩子们的脸上绽放出从未有过的光彩。

  陈俊南来到仙洞中学小学部后,减负不减质量。以培养同学们的核心素养作为目标,关注知识的掌握、能力的提升和品格的塑造。教师发展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。构建持续成长的支持体系,来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、教育理念和职业幸福感。带领老师和同学向课堂要质量。

  星期三的下午推行特色课堂。内容丰富多彩,有撕名牌、做七彩杯,花样气球,剪窗花,发射水火箭、跳竹竿舞等等。把知识融入活动中,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,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乐趣。

守护成长,做孩子们的“大家长”

  不管是大木联校,还是仙洞中学小学部,不少孩子是留守儿童,他们的父母为了生活,去遥远的广东打工。孩子只能跟爷爷、奶奶或者外公、外婆生活。老人家有心无力,没有办法在生活上很好地照顾孩子。

  陈俊南校长便成了他们的“代理家长”:谁的衣服破了,她一针一线亲自给孩子们缝补;谁的学习掉队了,她利用课余时间把他叫到自己面前,亲自给他讲解难题;谁家里有困难,她悄悄自掏腰包垫付学费。

  孩子们亲切地称她为校长妈妈,遇到困难,第一时间都会来找校长妈妈。

  二年级有个叫肖皓景的的同学,手臂曾经骨折,内心很细腻,有时有点玻璃心。有天没有完成作业,语文老师轻轻地在他的手掌心拍了一下,肖皓景哭着来找校长妈妈,抽抽搭搭地说:“校长妈妈,我的手臂疼。”

  校长妈妈轻轻地抚摸着他的手臂,问她:“你是手臂疼还是心里委屈?”

  肖皓景有点害羞地说:“是心里委屈。”

  校长妈妈把她紧紧地搂在怀里。一会儿,肖皓景不好意思地说:“校长妈妈,我没事啦,不疼了。”

  他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,蹦蹦跳跳地跑回教室,去做语文作业了。

  除了关爱孩子们的心理健康,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,陈校长还特别关注留守儿童。

  肖思容、肖思慧和肖家乐三姐弟都是仙洞中学小学部的学生,家在遥远的栗树坳,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广东务工,家里只有一个年迈的奶奶。

  每次早晨在家里乘坐校车的时候,他们三姐弟需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能赶到上车点,经常不能按时赶到,需要定制公交车长时间地等待他们。

  肖思慧的班主任老师还发现她有一大笔来历不明的钱。面对这种情况,陈校长带着班主任老师和另外两个科任老师五上栗树坳,实地考察,了解他们的难处,送给他们三姐弟三个小闹钟,还教他们一些生活小技巧,鼓励他们学会生活技能,做一个按时守信的人。

  在陈校长一行人的努力下,三姐弟终于每天早晨能准时坐上校车了。映着朝阳,他们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。

  如今,校门口的桂花树长得郁郁葱葱,仙洞中学小学部旧貌焕发出新颜,成为了孩子们眼中的“乐园”。

  他们的笑容,成为仙洞中学小学部最美的花朵,也成为陈校长人生中最美好的收获。

  面对未来,陈校长说:“乡村教育的路还很长,我愿意看着孩子们以这里作为人生的起点,展翅翱翔在理想的蓝天下,奔赴幸福而遥远的明天。”

编辑: 卿跃飞
相关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