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才仁的“教育长征”
曹才仁老师的故事,像一本厚重的书,翻开每一页,都能读到一位普通乡村教师不平凡的人生。
认识他多年,我对他最深的印象,是他年过六旬仍笔耕不辍的坚持。
至于他过去的点点滴滴,知之甚少。
直到今天,看了我的班主任老师曹常青转发的《坐石乡中心小学曹老师,桃李满天下,你还记得他吗?》,才真正了解曹才仁。
于2020年6月26日发布在公众号《坐石在线》的文章,阅读量仅107人,却让我看到了一个扎根乡村教育数十年的教师形象——默默耕耘,甘于奉献,无怨无悔。
命运的转折:从高考落榜到三尺讲台
1984年,曹才仁的人生因一场变故彻底改变。
那时,他正在新化十二中读书,距离高考仅一步之遥。
关键时刻,父亲突发结核性脑膜炎,病情危急,被紧急送往医院。
他不得不放弃高考,日夜守在病床前照顾父亲。
父亲三进三出太平间,最终虽保住性命,却因无力支付医药费,不得不提前出院。
家庭的困境,让他失去了复读的机会,但命运并未将他击垮。
同年9月,他通过区里的民办教师招考,成为一名乡村教师,从此踏上讲台,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。
严中有爱:教育是一门艺术
曹才仁深知,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,更是塑造人格。
他对待学生严格却不失温情,批评有度,刚柔并济。
1988年,他调入家乡的海池完小,一待就是17年。
那时的民办教师工资微薄,他白天上午上课,早晨、下午务农,晚上批改作业到深夜,生活虽苦,却从未懈怠。
一次,他因干农活,上课迟到几分钟,进教室时正撞见两名学生打架。
情急之下,他未问缘由便让两人蹲下。
其中一名学生不服,小声嘀咕:“是他先惹我的,老师您太狠了!”
曹才仁意识到自己的冲动,随后单独留下这名学生,耐心倾听他的解释,并温和地开导他:“你还手就不对了,但老师也有错,不该不问清楚就罚你。”
这名学生名叫张贻德,后来考取师范,成为新化三中、一中的管理骨干。
曹才仁常说:“老师的一句话,可能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。”
他始终相信,教育需要爱与智慧,严苛的批评不如真诚的引导。
课堂的魔力:让语文课“活”起来
2003年,曹才仁接手一个人数只有二十多人的班级。
学生们对语文课兴趣缺缺,上课时不是打瞌睡就是交头接耳。
一次,他在讲解古诗《泊船瓜洲》时,发现学生昏昏欲睡,便灵机一动,幽默地说:“你们现在可是在船上,再打瞌睡,小心掉进河里!”
全班哄堂大笑,瞬间精神抖擞。
从此,他常在课堂上穿插笑话、故事,甚至带学生走出教室,在田野、河边边赏景边学习。
一个学期后,这个班的语文成绩突飞猛进,名列前茅。
后来,这个班初中毕业,有7名学生考入新化一中或师范,多人考上重点高中,其中有两名同学的成绩位列全县前50名。
校长的担当:以身作则,凝聚人心
2014年,曹才仁竞聘为坐石乡中心小学校长。
尽管已年过五十,他仍坚持带主科课程,并亲力亲为参与学校各项活动。
他注重培养年轻教师,鼓励他们外出学习,组织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。
对于外地来的新教师,他更是关怀备至,甚至自掏腰包借钱给他们渡过难关。
在他的带领下,学校的教育教学、安全管理、扶贫走访等工作均在全乡名列前茅,多次获得县乡嘉奖。
退休不退志:笔耕不辍的晚年
曹才仁一生热爱学习,2004年通过自考获得大专学历,2008年又取得本科学历。
闲暇时,他阅读古典文学,撰写教育教学论文,并在各类媒体发表文章500余篇。
如今,他已退休,但依然坚持写作。
他的学生中,有10多人考上研究生,更多人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。
而他本人,也收获了60余项荣誉,包括省部级奖励5项、市级3项、县级11项等。
曹才仁老师的故事,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,却有一份平凡中的伟大。
他用四十年的坚守,诠释了什么是“桃李满天下”,什么是“教育者的初心”。
即便退休,他依然用文字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,对教育的执着。
这样的老师,值得被记住,更值得被尊敬。